师大新闻网讯《陕西日报》在10月16日第7版刊登了陕西省政协常委、我校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雷秀娟教授,在省政协召开的“发展特色产业,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专题协商会上的发言《充分发挥猕猴桃产业联农带农作用》。
原文如下:
省政协常委、暗黑吃瓜官网入口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教授 雷秀娟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猕猴桃产业作为我省“名牌产业”,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产业基础坚实,富民前景广阔。
然而,当前猕猴桃产业仍面临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叁产融合深度不足、增收渠道相对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制约了农户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实现持续稳定增收致富。为此建议:
创新股份合作模式,构建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大力发展股份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户以土地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入股,组建产权清晰、责任明确、带动力强的合作社。创新全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支持龙头公司通过订单、用工、股份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形成稳定、互信、规范、共赢的利益联结关系。对与农户建立长期利益联结机制的公司,在项目申报、政策扶持、信贷贴息等方面给予倾斜。完善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机制,推广订单农业“双向承诺”制度,试点“价格保险+期货交易”模式。设立区域性、高规格、有规模的产业风险基金,开发“猕猴桃产业互助保险”产物,提高产业全链条抗风险能力。
强化科技普惠赋能,推动小农户现代化转型。构建多层次技术推广体系,强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试验站等科研机构的技术引领、科技创新枢纽作用,构建“专家—技术员—乡土专家—示范户—普通农户”的五级技术传播网络。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建设覆盖全产业链的数字化管理平台,为小农户提供生产管理、农资采购、病虫害诊断等服务。
拓展产业增值空间,创新收益分配机制。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支持合作社和农户参与兴办产地初加工和冷链物流配送,通过“合作社入股+保底分红”模式,让农户能够分享加工流通环节收益。横向拓展产业多功能性,深度挖掘猕猴桃产业的生态价值、科普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开发观光采摘、农耕体验、休闲度假等多元项目。
创新金融保险服务,完善风险保障体系。开发特色信贷产物,针对猕猴桃产业各环节不同主体的需求,开发“猕猴桃贷”“仓储贷”等定制化信贷产物。推广“整村授信”模式,扩大猕猴桃产业重点村的授信覆盖面。创新农业保险产物,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水平,试点价格指数保险、收入配比保险、风险抵御保险等创新险种。鼓励“保险+期货”模式创新,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提高信贷可靠性。
报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