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新闻网讯7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头版刊发我校党委书记李晓兵署名文章《高校社科工作全面深化改革的使命与路径》。文章从“筑牢理论根基 构建知识体系”“投身社会实践 服务国家发展”“培育时代新人 传承创新文化”三个方面,提出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战略部署中,高校社科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两个结合”,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迈上新台阶。

报道链接:
全文如下:
党的二十届叁中全会为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绘就了蓝图。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战略部署中,高校社科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两个结合”,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迈上新台阶。
筑牢理论根基 构建知识体系
坚持“两个结合”,把握发展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两个结合”为高校社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校社科研究必须在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一魂脉的同时,积极回答中国之问、时代之问,并且把握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从而切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深入研习理论,夯实思想基础。党的二十届叁中全会强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高校社科工作者要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用辩证思维、系统观念、战略眼光等切实把握学术研究创新实践。同时,要全面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强化问题意识,从政策导向中找准学术研究切入点,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战略方向上深入挖掘理论研究的创新增长点,为深入开展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推动学术创新,构建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高校社科工作者要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中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立足中国实际、把握时代脉搏,扎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沃土,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才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深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阐释,同时用实践升华理论,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观点,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与发展;要通过跨学科研究,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多学科资源,形成综合性前沿性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投身社会实践 服务国家发展
加强智库建设,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高校要明确智库功能与研究在新时代发展实践中的战略定位,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智库建设,优化组织形式,整合优质资源,推动研究创新,使学术研究成果切实转化为推动国家战略实施的强大动力,构建理论研究、政策咨询、人才培养、舆论引导等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高校社科工作者要针对党的二十届叁中全会部署的任务,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改革需求,积极开展深入调研,为政府部门提供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解决好重大理论现实问题,促进成果转化,“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依托人工智能,推动数智赋能学科创新。面对数字智能技术重构认知、实践范式的深刻变革,高校社科研究亟须以文化引领为根基,以数智赋能为抓手,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通过建立文科实验室等,促进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深度融合,助力交叉学科发展,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新范式。要充分发挥数智优势,推进人工智能深度嵌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形成需求对接、联合攻关、效益共享的创新协同发展模式,助力公司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实现理论研究与产业实践的双向赋能。
强化制度保障,构建良好科研生态。持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完善科研评价办法,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管理规范,形成多方协同效应,激活科研创新活力。一方面,以质量、绩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构建多元多维的评价体系——在学术价值维度上注重理论创新性,在社会影响维度上注重考察实践贡献度,在文化传承维度上注重评估文明传播力。另一方面,持续重视构建高校科研信用体系,落实师德师风问题一票否决制,不断提高学术质量,注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社会积极影响和实际作用效果,加强制度落实监督管理,营造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良好环境。
培育时代新人 传承创新文化
融入教育教学,培养时代新人。党的二十届叁中全会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高校社科工作者要将“体用贯通”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结合党的二十届叁中全会精神,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战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与探索精神,为学生未来投身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传承创新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高校社科工作者肩负着以学术创新驱动文化传承、回应时代命题的使命。要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将其融入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要结合时代发展需求,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要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要通过文化传承与创新,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在党的二十届叁中全会精神指引下,高校社科工作的创新性改革发展必须深刻认识“体用贯通”的重大现实意义,坚持“两个结合”为指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转型发展等重大实践课题提供智力支持,使学术创新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以扎实的理论研究为基础,以积极的社会实践为落脚点,培养时代新人,传承创新文化,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书写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华彩篇章。